有話要說!!!
嘿,這是計時器↓
正數→
這上面的契網成立指的是指〝後港青少契〞契網成立喔

關於大家一起用同一組帳密,有些事要注意....請看契網之使用...

目前分類:禮拜學 (8)

瀏覽方式: 標題列表 簡短摘要

 

胡忠銘牧師

前言:

「改革宗教會」(Reformed Church)本應包括宗教改革後,馬丁路德、慈運理,以及約翰加爾文等改革者所帶領的之教會。然由於彼此間對於神學與聖餐觀見解的分歧,導致分道揚鑣, 遂從十七世紀起,「改革宗」乃指加爾文派的長老教會傳統稱之;「路德宗」則指為路德所領導的信義會或路德會。就其對比觀之,路德仍保有羅馬天主教會的禮 拜,屬溫和型;慈運理較為激進,與羅馬天主教會的禮拜大相逕庭;約翰加爾文則以中間路線著稱。雖彼此的理念相左,但卻有一共同點,即各派的禮拜,皆相當重 視「上帝話語」的宣揚,其中以加爾文所帶領的「改革宗教會」-「長老教會」為最。

長老教會禮拜的理念受加爾文神學觀的影響下,極為強調聖經與神學的「整全性」(integrity),且重神學上的「可理解 性」(intelligibility),藉著禮拜展現出「教化功能」(edification),並力求「簡單不誇張」(simplicity),將一 切歸榮耀於上帝。 本文所述,將以臺灣基督長老教會的立場簡述之。下文之「長老教會」乃指「臺灣基督長老教會」。

YOUNGboygirls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

這是我在中興大學長老教會青年團契部落格放上的文章,在這裡轉貼。

好久不見的禮拜學,上次大家聽了胡牧師對於禮拜的專講是否還記憶猶新呢?真的很希望有機會時可以再邀請胡牧師前來。在這裡放上胡牧師所寫的"基督教禮拜學導論"(1995年出版)中的一篇。在這裡寫段文字:許多教會都在教會後方設有育兒室,那幾乎是與禮拜堂隔絕的空間...而在這篇裡頭,我們似乎看到了一些不一樣的東西。

第八章:禮拜與兒童  胡忠銘

前言 :就禮拜學而言,兒童與禮拜是禮拜學重要的一環。可惜的是,目前台灣所出版過的有關書籍,或是各個大小教會裡,幾乎鮮少有禮拜節目是共同為大人與兒童設計的,頂多只有重要節日,諸如母親節。聖誕節或是特別獻詩時,才邀請小朋友和大人一起參與禮拜。有時為了怕小孩子吵,乾脆將獻詩安排在主禱文或信經之後,趕緊讓小孩們上台獻唱,之後由主日學老師分發糖果和各項獎勵品,還催促小朋友快快排隊離開禮拜堂,以免打擾到大人。

    長久以來,這種現象已成為一種台灣教會文化。小孩與大人永遠是分開的,有的話,吵鬧不懂事的小孩也是被趕到玻璃隔音室裡面,其實,這還不是隔了一道看不見的藩籬嗎!也許台灣人,甚至整個東方文化,常對小孩子標貼上「小孩子有耳朵。沒有嘴巴」(小孩在大人面前不可多言之意思)的傳統意識形態,造成小孩子的地位永遠是卑是賤的!當然筆者也是在這種台灣文化成長,雖在受過神學教育,並且牧會和教學多年後,還是常忽略到兒童與大人參與共同禮拜的重要與必要性。

YOUNGboygirls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

胡忠銘  2002.03.24

前言
  「普世」(Ecumenical)、「宣教」(Missionary)、「禮儀」(Liturgical),以及「靈恩」(Charismatic)四項運動,乃影響二十世紀基督教會最為深遠的議題。其中,對於臺灣基督長老教會禮拜影響最為直接,也最為顯著的,莫過於「靈恩」與「敬拜讚美」。因從公元二000年起,世上以靈恩和敬拜讚美方式禮拜的教會,已自八0年代的一億信徒,暴增到現在的二億五千萬。雖進入二十一世紀後,靈恩運動的熱潮似乎有退燒的現象,然「敬拜讚美」卻日漸興盛,甚至比起二十世紀有過之而無不及。為此,有人稱「靈恩」與「敬拜讚美」為「第二改教運動」,亦有人稱之為「第三勢力」。其所指的三個勢力,分別為第一勢力的天主教;第二勢力的改革宗;第三勢力則是靈恩運動與敬拜讚美。眼見靈恩運動與敬拜讚美的快速發展,再回顧教會歷史上的宗教改革,走靈恩運動和敬拜讚美的教會,極有可能會在「第三勢力」的態勢下,形成一種另類的「宗教改革」。


敬拜讚美在台灣的崛起

「敬拜讚美」在臺灣的發展,可說是追隨著美國的「靈恩運動」與韓國教會的「敬拜讚美」風潮而起。撇開靈恩議題不談,「敬拜讚美」的出現,根據韓國河用仁宣教師所言:「此一全名為『萬國敬拜與讚美』的活動,乃於一九八七年一月,由漢城的一群基督徒發起。」事實上,在此之前,這樣的聚會形式,早在一九八四年,美國就已經在「純全音樂」(Integrity Music)的理想下,發展出美國式的「敬拜讚美」。他們秉持以賽亞書六十一章十一節:「使公義和讚美在萬民中發出」之經文為基礎,號召基督徒展現共同敬
拜的生活,從中經驗上帝的同在。為推廣其所堅持的理想,不但大量發行敬拜讚美的音樂帶,還組織許多「國際敬拜」(Worship International)團隊,前往世界各地,展開「敬拜讚美」的服事。在此同時,亦訓練了為數眾多的志同道合者,成為「敬拜讚美」的種子事奉者。韓 國教會的「敬拜讚美」,即受此影響而來。

YOUNGboygirls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

羅光喜
台南神學院舊約神學助理教授
神學與教會第廿九卷第一期2004年1月

一、問題:

曾經看到一間教會的週報,在教會消息欄刊登一堆活動,少年團契下午冰宮溜冰,青年團契溪頭郊遊,婦女團契下午聚餐,而松年團契也準備去某個地方靈修旅遊。看起來,教會好像很有活力,有很多活動。可是,這些活動看起來似乎都與宣教沒關係,反倒像是一種俱樂部,辦了很多活動好讓大家都高興。像這樣,把整個教會弄得好像Club,不知道對不對?

另一個值得人深思的問題,就是常常有人在批評『長老教會的禮拜又長又老,年輕人都跑光了。』所以,教會應該學習敬拜讚美,甚至丟棄我們傳統的禮拜方式。注意,這裡的問題並不是我們應該學習敬拜讚美,而是我們應該丟棄按傳統程序所進行的禮拜。或許我們今天應該好好思考一下,到底我們長老教會的主日禮拜是不是又長又老呢?禮拜的程序是不是只為了要留住人,就可喜新棄舊呢?到底這百年不變,甚至千年不變的主日禮拜程序,是怎麼訂出來的?其意義為何?

二、長老教會主日禮拜程序編排的聖經根據:

我們長老教會的主日(禮拜日)禮拜程序,按照現有週報含有:宣召、讚美、啟應、信仰告白、祈禱、讀經、講道、奉獻、消息報告、祝禱等程序。那麼,這個禮拜程序是根據什麼聖經節來編排?答案是,我們的主日禮拜程序主要是根據賽六:1-8來編成的。

YOUNGboygirls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

駱維道1998.06神學與教會Vol.2302

(美國加州大學哲學博士,台南神學院院長,教會音樂與民族音樂學教授)

十二、三年來在台灣各地參加禮拜遇到許多問題,在此提出檢討,為要道出問題的所在,必須一針見血,不客氣的批評,敬請見諒,因這也是在批評檢討自己教學的不力。今日我台灣基督長老教會的主日禮拜問題實在很多,只能分類簡單提出幾點來分享。

YOUNGboygirls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1) 人氣()

郭榮敏(美國哲吾大學哲學博士,台南神學院舊約教授)

有一天一位主日學學生問老師說,每當祈禱完,總要說一句「阿們」1,到底阿們是甚麼意思?老師不加思索地就回答,說:阿們就是「完了」的意思。照樣每當我們參加禮拜,最後的節目就由牧師祝禱,好多人迫不及待地等牧師祝禱最後的「阿們」就很快地離開教會,趕回家恢復日常工作,從來不思考,或過問「祝禱」的用意?祝禱是甚麼?只是宣告禮拜結束嗎?週間我行我素過著與主日禮拜毫無關係墮落的生活!

YOUNGboygirls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2) 人氣()

胡忠銘牧師 

前言:

自古以來,無論是東正教、天主教或是改革宗的教會,甚至是現代派的自由教會,「啟應」都是禮拜儀式中相當重要的一環。然可惜的是,有許多基督徒「交 讀」了數十年的啟應文後,不但不明白啟應的意義,還對為何要交讀啟應文不知所以然。基於此,本文將就啟應的意義、典故,以及為何要交讀啟應文等,做一番介 紹,好讓大家在參與禮拜,共同交讀啟應文時,更能「得心應手」。


啟應的意義

禮拜中的「啟應」是一種群體間用唱或讀,彼此互相、共同回應上帝的「聲音」,也是一種信徒間彼此呼應,共同與上帝對話的信仰表現。質言之,啟應乃是 人朝見上帝時的同心呼應、回答與讚美。

按《禮儀與禮拜學辭典》( Dictionary of Liturgy and Worship)與《音樂與音樂家辭典》(The New Grove Dictionary of Music and Musicians)之解說:「啟應文」與「啟應詩」也可稱為是一種「唱和詩歌」或「疊句」(Antiphon),其內容乃直接摘錄自詩篇或其他與聖經信 息相關的詞句,加上韻與律,再配合上音樂而成,其意義上是一致的,形式上是一體兩面的,都是呼應與回答上帝的聲音。

YOUNGboygirls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2) 人氣()

玉神學報第八期
哈尤‧尤道
加拿大溫哥華神學院神學碩士
本院禮拜學、教會音樂講師

前 言

  根據 P. H. Pfatteicher的說法:「禮拜是對某人的崇敬,而此人配得尊崇、愛和默想的榮譽」。 另外J. D. Crichton也主張「禮拜是一種宗教的現象,即對奧秘的一種敬畏與神聖的作為,通過禮拜教人能經驗一種超然的現象」。他認為禮拜儀式是以一個神話 (Myth)或是一種神聖的故事(Sacred Narrative)為中心。這故事是將過去所發生的事再活生生的重演一遍,此故事亦成為生活的一部份。基督教並不否定最初(原始)的禮拜價值,甚至把過 去原始崇拜賦予新的義意,誠如J. D. Crichton 說:「基督教禮拜不拒絕原始崇拜的價值,反而取原始崇拜之精華,放在新的情境上並加以宣揚與昇華。」 

  在這多元化的時代,基督教禮拜也因時代、傳統、文化、情境的需要而出現不同的意義,從不同意義中可彼此欣賞與學習,為的是能豐富我們的禮拜,使 每ㄧ位參與禮拜者都受到培育與幫助。

YOUNGboygirls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5) 人氣()